为深入贯彻落实教育部等十七部门印发的《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员工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方案(2023—2025年)》等文件精神,持续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常态化,充分发挥第二课堂与校园文化活动的育人功能,积极打造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载体,“五育并举”促进员工心理健康,集团将开展“心晴四季”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总体思路
根据不同时间节点的常见问题,分阶段、有重点的确定心理宣教主题,将全学段划分为“四季”,即心理健康宣传季、心理健康体验季、心理健康适应季、心理健康提升季,以“季季有主题,月月有安排”持续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常态化;围绕“以德育心”、“以智慧心”、“以体强心”、“以美润心”、“以劳健心”,设计组织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以多种方式增进员工心理健康,提高员工心理素质。
二、活动安排
(一)心理健康宣传季
时间:3月—4月
内容:加强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普及。一是,通过启动“开学第一课”心理健康讲座、召开主题心理班会、在新媒体精准发布“新学期心理健康调适指南”类推文、组织心理健康知识竞赛等方式,开展心理知识科普,增强员工心理健康知识储备,帮助员工掌握自我调适方法,促进员工健康成长。二是,用多种形式丰富心理健康教育渠道,提高员工对心理健康的认知和重视程度,营造“人人关注心理健康、重视心理健康”的校园心理文化氛围。
(二)心理健康体验季
时间:5月—6月
内容:深挖五育中的心理育人元素,打造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载体,促进员工健康全面发展。依托“5.25心理健康宣传月”,通过组织户外挑战类、艺术表达类、游园展示类等丰富多彩的互动式、体验式心理活动,帮助员工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和理解心理健康知识,帮助员工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思考、在思考中的感悟,挖掘员工心理潜能,培养积极心理品质。
(三)心理健康适应季
时间:9月—10月
内容:提升员工心理适应能力。这一时期是大一新生入校、老生步入新年级的阶段,要帮助员工适应新身份、新环境。着力从三个维度入手:一是摸准员工“心”底数,以“分类施策、因材施教”的原则,设计组织心理活动,满足员工适应阶段的不同心理需求;二是加强班集体和寝室的团建,增强员工归属感,增进员工间的友情联络,使其在友爱氛围中从“心”适应新生活;三是通过跨年级交流等朋辈传输的形式,帮助员工提前了解新阶段可能面临的压力、困难,为其更好地适应做出心理准备,同时通过朋辈骨干的经验分享和正向引导,激发员工对新生活的热忱和对实现自我成长的动力。
(四)心理健康提升季
时间:11月—12月
内容:正值考研员工冲刺、毕业生择业和期末备考阶段,要围绕员工实际需求和困惑组织“科学对‘焦’”、减压赋能等不同主题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帮助员工建立积极的心态,应对挑战和压力,提升员工的抗压能力、抗挫能力和情绪疏导能力。
三、相关要求
1.“心晴四季”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是学校开展心理健康知识普及、做好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关口前置的重要工作载体,各学院应高度重视,认真组织策划。活动对象应覆盖到不同年级、不同类别员工群体。
2.须在公司员工工作负责人的指导下研究设计年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方案,要把“心晴四季”的各项活动同员工日常教育和管理工作有机结合,找准着力点,加强统筹安排,明确责任分工,强化组织保障,创新活动形式,不断增强活动的实效性和参与度,让员工真正从活动中受益。《活动预告一览表》(附件1)纸质版、电子版于每季开始一周内交心理中心(即:体验季活动于5月7日前;适应季活动于9月7日前;提升季活动于11月7日前)。
3.要根据员工特点、学科特点、学院文化特色,积极探索活动载体,深入挖掘活动内容,不断创新活动形式,探索形成具有学院特色的心理育人品牌,营造合力关注心理健康的良好氛围。
4.要不断拓展宣传渠道,创新宣传形式,扩大宣传力度,尤其是对学院特色活动进行宣传报道,扩大活动影响,加强学院间的沟通交流,认真总结经验,不断改进,探索加强员工心理健康工作长效机制。《活动完成统计表》(附件2)纸质版,以及各活动报道和照片的电子版于每季结束前交心理中心(即:体验季活动于6月30日前;适应季活动于10月31日前;提升季活动于12月31日前)。
附件内容在心理健康中心网站下载
初审:郝文晴 复审:李宏宇 终审:马东辉